近来使用lunchclub,一个AI匹配的社交平台,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45分钟一对一交谈。
在之前,我满心以为自己会通过谈话中的信息而获益,然而在近两个月内,与八九个人交谈过后,发现最让我感到有收获的并非是信息本身,而是对差异性的接纳。
这个差异性,既是与我交谈的人,他们的教育背景、年龄经历、地理位置、知识储备、提问方式、说话方式大不相同,也是与不同的人交谈,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不同的人。
面对好奇我经历的人,我变得善于分享,风趣幽默,滔滔不绝。
面对职场经历丰富的人,我变得善于询问,谦虚谨慎,直面困惑。
面对我有共同经历的人,我变得善于应和,像对着熟悉的朋友一起吐槽,互相鼓励。
连我自己都对自己的善变感到惊讶。
在这些人其中,虽然我都喜欢和他们交流的时间,但还是有我一下就很喜欢的人,也有我不太喜欢的人。
我也对自己能在主观上如此迅速地判断喜欢,而感受到神奇。
进而思考,是什么让我对一个陌生人有好感,是什么让我喜欢一个明星,是什么让我喜欢并一直喜欢我重要的人。
喜欢一个人,那个人身上一定有个人喜欢的一些特质的投射。我喜欢的特质是光明的,大方的,自然的,真诚的。喜欢的美术风格如此,音乐风格如此,装修风格如此,人的风格大概也如此。在这基础上,是开朗活跃,还是沉静有内涵,好像我都能欣赏。
具体到初次见面的陌生人,大概就是真诚、自然、得体的穿着、眼神、笑容、言谈就很让能让人喜欢了。在这么描述着的同时,我会想自己是否能做到真诚、自然、得体,不自觉地把背挺直了。
喜欢一个明星偶像,好像更多的就像一个虚拟形象,受舞台、电视剧、电视节目等作品的创作条件的多方位影响,其呈现的效果便随之改变。我的喜欢可能很浅薄且片面,可能甚至会精确到一个回眸,一个动作,一个造型。只能说,他们一定是肯定了我喜欢的特质,让我更有勇气去强化这些部分,或者一定是代表了我向往的特质,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可能性。
然而自身的特质不能光靠明星偶像的投射来发掘,毕竟经过几道工序的表达,还是比不上扪心自问来得有效。而对待向往的自我,不付诸努力,只停留在幻想中,也是无济于事,白白耗心耗力,消耗梦想。
不仅仅是喜欢一个单独的公众形象,我也喜欢CP,喜欢组合,喜欢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互动和羁绊。这一部分甚至比作品上呈现的特质更吸引我,因为人与人的交互看起来更有趣味、更有学习价值。
一个人把某某品质写在脸上,说在访谈里,也比不上他身体力行的做到的事,他下意识做到的事。若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公众形象,我无从得知他的自述有多少真实,若是作为和别人共同出现的形象,能观察的自然多得多。
不过只要是镜头前的公众形象,就必不可少不是自然状态,因此也不必深究是真是假,看着有趣味就够了。
若要谈喜欢的意义,照理来说我该是想要追求什么,才会喜欢什么,向往什么,才会肯定什么。
那么作为一个情绪的“喜欢”,自然要转化为行动才有意义。我从小听着“兴趣爱好广泛”的陈词滥调长大,已经需要重新修正对“喜欢”和“爱好”的觉知。首先,我得谨记“喜欢”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,因此衡量利益得失再决定去做的不能说是出于喜欢。但“喜欢”不是空想而是行为的体现,只有当我们真正选择了什么,回过头才会发现自己的喜欢。
有时,我们并不是因为“喜欢”而开始去做,而是做着做着,咀嚼出了意趣,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继续去做,这里大概一半有“惯性”,还有一半有“喜欢”。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的模式,因为既不纯粹依赖得失,也不纯粹依赖主观意志,是双重保险,也是保护“喜欢”这份珍贵情感的方式。
再说到喜欢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人。这一部分其实是我最看不清的,大约是当局者迷。
我现在唯一的感受就是,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,便无法爱人。如果自己都无法独立支撑自己,便无法支持爱人。当我喜欢自己,享受生活,感觉一切云淡风轻,为时未晚时,我便能好好待人、爱人。若是我憎恶自己,堕落生活,感觉一切混乱不堪,后悔不已时,我便无法好好待人,更谈何爱人。
因此,重要的人像一面镜子。爱人便等于爱自己,爱自己便等于爱人。那爱人还有什么单独的意义吗?我尚未找寻到答案。
2021年11月9日
1470字